采访简介
【被访人】
兰 京 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重庆源道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重庆市劳动模范,九龙坡区人民代表。重庆朝天门观景广场与市规划展览馆、重庆新百货大楼、南川区体育场等10余个项目分别获得部省(直辖市)级不同等次奖和金奖。
朱 亮 建筑师,工程师,重庆源道城市更新设计总监。美国建筑大师奖Architecture Master Prize、亚洲不动产大奖PropertyGuru金奖、IIDA AWARD ITALY 意大利国际设计大奖、老宅新生设计奖优秀古建筑保护奖得主。
【作 者】
杨洪露 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陶建军 工程师,云阳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工程规划科科长。
刘 鑫 二级注册建筑师,工程师,重庆市峰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01
引 言
2021年9月27日,云阳新城长江南岸。入夜,五彩光焰照亮天空,西风凉意丝丝,秋水波光粼粼,无数金丝银缕在水面起伏抖动。此刻,鼓乐喧天,人声鼎沸,如金蛇摆动的三国印巷正式开街。
万里长江,天生云阳,景城一体,山水共生。农文旅资源独特的龙缸、张飞庙、三峡梯城、歧山草原、普安恐龙化石群和环湖绿道等6张名片,享誉天下。“龙”“张”“歧”“普”位于江南,张飞庙景区踞江之头,扼路之源,起闭、牵扯其他3个景区之门与通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张飞庙对望江北“三”“环”:绿脉龙脊岭从天而降,渐渐消失在环湖绿道中;绿道蜿蜒前行,或贴地面,或飞空中,过江贯入张飞庙景区,或沿江岸铺开,或往山上爬行……无疑,张飞庙景区就如“彩云阳光”新城胸前项链的钻石吊坠,熠熠生辉,光芒无比。
三国印巷夜景航拍
02
“三国印巷”走进来
三国印巷,地处张飞庙国家4A级旅游景区,西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飞庙建筑群而一字铺开。张飞庙,原址并不在此地,而在长江下游30余千米的云阳老县城对岸,因三峡工程建设的需要,作为最昂贵的“搬迁户”,携年纪最老、个头最大的“移民”张飞,在2003年迁来此地。三国印巷十多年后姗姗来迟,一前一后,东西相邻。“三”的建设,如何与“张”友好相邻,首当其冲的难题是规划建筑设计,对设计师来说,解题无疑是很大的挑战。
三国印巷,名“巷”非巷,而是一座“城”,更是一座上了楼的“城”:有城墙、城门和城楼,连绵的城墙出乎意外地做了一个“休止符”;有街,还是空中之街;有廊,却做成了一上一下的爬山廊;有亭,有院,更有下沉式的广场。“城”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被一条三国交织东汉的文化主线串起,以吸引市民逗留、休闲和体验,更为外埠游客提供多种观光旅游的耍事。
三国印巷,基地北界南滨路面朝长江,南倚山体背靠张飞路,东距长江大桥约100米,西隔张飞庙440米。用地面积5.9万平方米,建设规模3万余平方米。场地狭长且浅,高差较大,即:顺长江面阔580米,进深8米至40米,高差24米至46米。
整体航拍
张飞庙
入口城门
南滨路夜景
2.1 问“道”设计主创人
三国印巷是全国最大的木结构仿古建筑群,是一座紧邻张飞庙的“城”。谁是主角?无疑是上千年历史的张飞庙。因此,处于从属地位的三国印巷就只能在建筑的分区、体量、形象,包括比例、尺度、用材与质感、色彩等方面下功夫。如何创新?如何“突破”陈规章法?城墙高度为什么由传统做法的9至13米降到3至6米?笔者带着一系列问题,和项目设计机构“重庆源道”主创人兰京、设计总监朱亮二位先生进行了对话。
Q:祝贺三国印巷建成不久后便斩获了海内外若干设计奖项,包括不久前评选出的2021年度重庆市优秀规划设计奖。沉甸甸的奖牌,让世界看见了重庆设计的力量。
兰 京:作为从业三十多年的本土设计师,见证了中国城市的巨大变化。我们从富起来开始走向民族自信自强的新时代,倍显我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沉重!我是源道创始人,始终秉承“城市源于道,做事源于道,做人源于道”的企业发展理念。我们从事的是城市建筑设计,深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做美好的事是设计工作的初心。设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严谨治学的态度,时时遵循事物应有的法则,“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画图中悟出人生哲理。对源道人来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既是使命,更是担当。因此,源道人以此为道,做人源于道!
Q:三国印巷项目选址于新县城江对岸,紧邻“国宝”张飞庙,项目设计过程中最大的困惑和疑虑是什么?最大压力来自哪里?如何化解,以及化解程度?
兰 京:当时最大的困惑在于项目跟张飞庙本体主从关系的处理上,最大压力是如何把项目内涵做到与张飞庙的价值尽量保持一致。
最初设计是采用混凝土为主要结构形式,通过外部装饰给建筑穿上一层古建的“外衣”。显然,混凝土做出来的结构构件尺寸比真古建粗大得多,会严重影响建筑的比例、尺度关系。最终我们选用木结构来完成项目,这样就从根本上化解了当初的困惑。我个人认为化解了80%,从建成后的效果看,建筑单体或群体能经受住从各个角度观瞻,完成度还是比较高。
内部街景
Q:三国印巷后建于张飞庙,占地规模、建筑体量远远超过“张”,二者相距较近,“三”如何与“张”处理好关系?我担心的是市民或游客(如寻历史文化访客),可能先入为主地接受“三”而非“张”?
朱 亮:这是个很好的问题。设计之初我们就一直在思考怎么解决好这个关系问题。我们坚持的整体设计原则是:建筑的形制和风格上,三国印巷应该是张飞庙的从属建筑,而不要喧宾夺主;建筑“度”的把握,应以小尺度、小体量、小空间为主。
规划平面总图
中国古建筑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就是不同的屋顶形式。我们曾4次进入张飞庙,仔细研究过庙中用到的屋顶形式——硬山、悬山、庑殿、盔顶和单檐、重檐,还有不同屋顶的组合。做到不喧宾夺主,在三国印巷屋顶形式的选择上就不能等级过高,因此,我们选择了悬山作为最主要的屋顶形式,仅仅在重要节点的城楼采用了歇山。这样一来,张飞庙依然是整个张飞庙景区的核心,而三国印巷则仅仅是配角。
Q:设计方案敲定后,有没有去重新审视项目?建造过程中有没有动过修改方案的念头?
兰 京:方案通过不同层次的审查后,我们依然不停地琢磨着项目,眼前不时浮现出苛刻而艰难的场地竖向,还有城墙形式、结构柱头样式。一些有趣的小片段也“荡”进我的脑海中,譬如,张飞庙建筑群屋顶在用小青瓦外,还用了琉璃筒瓦。琉璃瓦有绿色和黄色,远看上去颜色很丰富。在“三”选瓦时产生过纠结,到底是搭配一部分不同颜色还是统一成青色,最后基于“三”不得喧宾夺主,还是坚持统一用青色,以避免与“张”混淆,不能让不熟悉张飞庙的游客产生只是“三”而非“张”的错觉。
这个项目建设周期挺长的,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守住初心,从来没动过修改设计方案的念头。
下沉庭院空间
南滨路车库入口
城墙上步道
Q:张飞庙、磐石城、彭氏宗祠等云阳地标古建,为项目设计特别是在外形塑造中提供了哪些形象要素和构造要素?
朱 亮:我认为整个项目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桥头位置的塔楼。其主要功能是为人流交通提供便捷的指向,以及游人登楼观景。建筑造型上借鉴了彭氏宗祠碉楼的精华要素,试图通过再创造,将其缩影成具有云阳地方性的建筑。在三国印巷主城楼后做了一个三进院落,以作为整个项目的“序章”,其布置灵感就是对张飞庙的院落式布局研究中得到的启发。项目主入口,则是借鉴了磐石城先通过城墙洞口,再进入主体建筑的方式。
彭氏宗祠
戏台和碉楼
碉楼
Q:压低城墙高度,是出于蓄水期时滨水面水际线逼近产生压迫感的原因,还是江面中行船上平视的考虑?
兰 京:这里还得从实际功能上考虑,复原城墙的想法,既是设计师自己内心的向往,也是结合实际的考虑。古代城邑修建城墙有多种形式,山地城市和平原城市筑城墙的方式就不同。西南地区多为山地,用于建设的平坦地少而精贵。城墙一般依险而建,陡峭崖壁上的城墙无须过高就能起到防御的作用。根据云阳县志描述的历代古城墙高度,结合三国印巷商业主要功能用途,我们大胆尝试将城墙9至13米的传统高度降到了3至6米。
南滨路夜景
登城步道
Q:项目建造过程中,派往或驻场现场设计人员,在处理事务时是否打折,或不情愿接受既定事实?
兰 京:建设中的每个重要节点,比如挡墙、城墙、仿古建筑重要细部,首席设计师都亲自到现场处理。任何项目的修建,肯定会有不同因素造成设计师不情愿接受的既定事实,本项目也不例外。譬如,在项目后期,新增瓮城及城楼的设计方案中,瓮城沿用了此前城墙所采用的特殊烧制的城墙砖。建造时,由于工期、造价等原因却采用了涂料代替,而城楼更直接地采用了混凝土修建,这是我们不愿意接受的。
Q:建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项目完成度是多少?设计师对有影响和意义同样重要的建筑作品肯定会不满意,为什么不满意?
朱 亮:我个人认为这个项目的完成度达到了85%。建筑从整体上来说较为满意,不过还是有些遗憾。项目采用的是木结构,在其表层选色的环节中未能做到有效控制,实施出来的颜色比预期要深,这是最不满意之处;其次就是在建筑文化设计上的缺失。古代修的建筑除了具有本身的使用功能外,在很多装饰构件上都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这个项目的打造上,我们无法做到对装饰构件进行逐一的文化设计。
Q:作为张飞庙的旅游配套商业,如何结合而综合考虑旅游流线?
兰 京:今天的张飞庙也是整体搬迁到新县城长江南岸来的,景区周边没有任何配套附属设施,三峡游客人到达后无法长时间停留游玩,三国印巷建设初衷正出于此。关于流线和功能,我们做了相关的分析和专项设计,本项目主要有2个方向的人流动线,一是三峡游的游客,他们通过水路自西向东,在张飞庙景区码头下船,在参观张飞庙后再到三国印巷游玩下榻;另一条是从云阳城区通过陆路过来的市民,通过长江大桥自东向西,先经过三国印巷再到张飞庙景区参观。两条游线各有侧重,并不交叉。我们在桥头位置还特意设置了一个参考彭氏宗祠碉楼形象的竖向交通体,让人们便捷舒适地进入到“城”内。
2.2 随访市民听议论
在与兰、朱二人对话前的两个月,笔者与三国印巷有过二次交集。为书写某古城历史找感觉,曾路过此处瞄了几眼;而后,一个机会接触了该项目规划建筑设计文案。对话后,笔者专程来到云阳,通过市民的随访,以了解其三国印巷的印象。
三国印巷,是一座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仿古建筑群,气势宏伟的城墙,古色古香的楼廊亭阁,构建出了一座蜀汉古城的形象。登上城墙,望大江东去,走进城楼内,体验街巷、四合院等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建筑的一砖一瓦都能感受到设计者在尽情地讲诉着穿越千年的三国文化。不过,项目在设计中对张飞庙的色彩、符号等方面的提取、借鉴,要是更靠近一点儿就好了。设计师在讲好三国大故事的同时,也要讲好张飞(庙)的“小”故事。
近些年,云阳正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环湖绿岛、天下龙缸、三峡梯城等景区的建设卓有成效,显著地提升了城市旅游的形象,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也很明显。但是,作为云阳历史最为悠久的张飞庙在旅游建设方面有些滞后,周边只有一些临时搭建的棚户,以售卖小商品作为旅游的配套。三国印巷建成后,很好地改善了周边的旅游环境,让游客不仅可游、可看、可玩,同时也可吃、可住、可购。新建的三国印巷如同一座古城,让张飞庙景区以一种“古城+古庙”的新形象展示在长江边。
2.3 笔者穿“巷”有声音
三国印巷,读了资料介绍,问了主创意图,听了市民评价,笔者接着就走入“城”内、钻进“巷”里一探究竟。
三国印巷,倚山坐南,面江朝北。项目西端城楼一侧已有一个坐南朝北的城楼(非本项目),西侧隔广场相对的是张飞庙小景区入口的门楼。穿过这个入口门楼,远远望去的就是张飞庙建筑群本体。三座城楼凹形布置围合成的广场,清旷的空间尺寸还是适宜的。广场因千年张飞庙的气场,似乎能嗅到历史隐隐的气息。项目东侧不远处是长江大桥南桥头的引桥,舒展中颇有动感,奔流不息的车流为三国印巷带来了生机。项目基地处于西静东动、南仄北阔的场所中,设计带有挑战性,但也是有趣的。
项目用地面阔580米,西侧与东侧进深最大处40米,而中部一段窄处仅8米,如一条细线用力地拉着两个布袋。场地高差较大,南北分别是“飞”起的张飞路和滨水的南滨路。项目规模3万余平方米,处狭长陡坡地带,复杂的功能用途会吸引较大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道路交通组织就得充分利用张飞路。三国印巷滨水而筑,商铺门洞若通通开向南滨路,形成的半边街较难聚集人气。建筑高度尽管受限,但要能遮挡住背后生硬呆板的堡坎,效果会更好一些。于是,设计师灵动地提出建“城”的设想,“城”有城墙、城楼和城楼,街巷上“楼”,也产生了这样的情景:空中城邑楼台,江上街巷院落。极目却在闲庭,只当人间天作。
城墙大胆而创新地压低高度,试图找到古代巴渝近水贴山城邑的感觉。驻足在不高城墙上的游人,避开行车的南滨路,依然与水近距离地亲近着。笔者同时发现:“城”降低了城墙高度,也降低了自己的“身份”,要紧的是让最老“移民”张飞居住的楼堂馆所“风头”十足。
“一条细线牵布袋,两头承载故与事。”很有意思。项目靠引桥一侧为东区,邻张飞庙入口一侧为西区,商铺、酒馆、客栈都在“空中”,中部一长段8米进深的地段做成了一上一下的爬山廊,梯道下接南滨路,梯道上至“空中”楼阁。拾级而上外侧看大江水,内侧观画展板,轻行慢走,悠哉游哉。此作,当为精彩之笔。
夜景照明也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因了“城”上楼,灯光闪烁的三国印巷与银河星流相映成趣。笔者为其夜景,吟诗《七绝·彩云阳光入夜来》:
三国印巷上层楼,
万里长江入眼眸。
歌舞升平锣鼓起,
无边光焰耀风流。(耀,多义)
爬山廊
03
宏构展望绘宏图
三国印巷,规划建筑设计有亮眼点有创新处,敢于同千年古庙和平共处,敢于和动感引桥(长江大桥桥头)携手共舞。三者同居,相安无事,辉映成趣,美美与共,难能可贵。
建筑是艺术,艺术就如断臂维纳斯,不可能十全十美。通过对云阳三国印巷规划建筑设计访问探究,笔者建议:处于北半球的三国印巷,坐南朝北,朝北的城墙颜色要是再提亮一点儿,效果可能会好一些。城墙不高,城门洞上城楼与城垛子的距离,要是在设计时再推敲一下,观感可能会好一些。除了城楼外的其他单体建筑屋顶,还是要一定的弧度才好。为降低造价和追赶工期,商铺木质门窗被业主以转印木纹铝质替代,要是被业内人士盯住了,总觉着有些扎眼。还有,建筑师对细部细节的推敲,能撇开电脑而不停地用手绘,再与捏出的模型比较,情形就大不一样了。
一个作品落成,是否优秀总得有一个量化指标。“源道设计”人低调而谦虚,为自己的心血之作——三国印巷,只给了完成度85%的自评。然而,来自不同层次的市民为“源道设计”人的劳作,给出了百分制的95分!
三国印巷开门迎客,送尽春风,一时气象,万象更新。
“任重道远,挺起胸膛;力扛重庆,我等担当。”是笔者赠“源道设计”人的激励语,愿他们脚下的路走的更远。
“千年白叟”张飞庙牵手“嘻嘻黄童”三国印巷:并立江南岸,天长久相伴。今古再传奇,名扬遂民愿。
祖国大地上的建筑奇葩,云阳张飞庙是唯一的,云阳三国印巷也应当是唯一的。以杜甫在云阳所作《杜鹃》中的几句诗,为此文作结:
西川有杜鹃,
东川无杜鹃。
涪万无杜鹃,
云安有杜鹃。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山地城乡规划,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